Kaiyun(中国大陆体育)-做最专业的体育门户网站

深度分析:1991年日本经济崩盘谁在背后操控这场财富灾难?

发布时间:2025-06-25 13:45:57| 浏览次数:

  

深度分析:1991年日本经济崩盘谁在背后操控这场财富灾难?(图1)

 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街头,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们见面打招呼不再是“吃了吗”,而是“今天又涨了多少”。那时的日本就像一锅沸腾的关东煮,房地产泡沫咕嘟咕嘟冒泡,空气中都弥漫着金钱的焦香。谁能想到,这锅煮了三十年的“财富盛宴”,会在1991年突然炸锅,烫得整个社会皮开肉绽?

  二战后日本上演过真实版“废墟重生记”,从朝鲜战争吃美军订单,到东京奥运会建起摩天楼,再到索尼、丰田横扫全球市场。可到了80年代,这辆经济快车突然拐进炒房赛道——东京银座地价能买下整个曼哈顿,白领们把祖传的佛龛都抵押给银行换贷款。哲学家三木清说过:“欲望是填不满的枯井”,可那时候的日本人偏不信邪,直到1991年房价雪崩,上万人在绝望中纵身跳入这口枯井。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?

  1985年《广场协议》签完字,日本人还没意识到自己接了个“毒苹果”。日元汇率从250直冲120,出口企业利润像被拧干水的毛巾。政府急得往经济引擎里猛灌汽油——利率从5%砍到2.5%,银行职员追着街边烤章鱼小丸子的大叔放贷。东京新宿的居酒屋里,工薪族们红着眼睛计算:现在贷款买套房,三年后转手能赚辆保时捷。

  铃木大叔就是这时候掉进坑里的。1988年他把祖传的和服店抵押了,借来1.2亿日元在中野区买了套鸽子笼。中介拍胸脯保证:“这地段五年必翻番!”银行经理更贴心:“月供才占您收入四成,宽松得很!”结果1990年央行突然加息,房价像漏气的气球瘪了下去。三年后铃木发现,他那套房子还没贷款余额值钱,最终在东京湾边烧了遗书——纸灰飘到当年给他办贷款的银行窗口,像在嘲笑这场荒诞剧。

  开云网站

  企业也没好到哪儿去。大阪建筑公司老板山田,1990年花30亿拍下心斋桥地块,结果两年后地价跌剩6亿。讨债人堵门那天,他站在公司楼顶对员工鞠躬:“诸君,对不住了!”然后像片落叶般飘了下去。更惨的是普通百姓,1991年日本自杀率飙升25%,神奈川公务员遗书上写着:“本想给妻儿留套房,却成了他们的枷锁。”

  这场泡沫把日本金融业也扯进泥潭。1993年银行坏账堆到10万亿日元,某地方行长在记者会上急得扯领带:“当初评估时说这地值5亿,现在连5千万都没人要!”静冈退休教师花1300万买的养老地,26年后10万贱卖还倒贴手续费。他苦笑着对中介说:“当年说好的土地神话,怎么变成恐怖故事了?”

  惨痛教训让日本开始刮骨疗毒。1998年《金融再生法》逼着银行扒开账本晒太阳,房贷比例从80%直降到50%。三井不动产痛改前非转行当包租公,东京政府搞起“空屋银行”——把鬼城变成青年公寓。最绝的是日本大妈们,她们把空置别墅改成民宿,2015年光接待中国游客就赚出400万年收,比炒房实在多了。

  三十年光阴流转,东京塔依旧矗立,但日本人看它的眼神变了。当年那些喊着“地价永涨”的投机客,现在教孙子玩任天堂Switch时会说:“虚拟世界的地皮才不占地方。”泡沫破碎溅起的血泪,竟浇灌出意想不到的花朵——索尼的锂电池撑起半个电动车行业,711便利店成了深夜打工人的灯塔,吉卜力动画更让全球见识到“软实力”的真谛。

  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说得妙:“我们不是输给了泡沫,是输给了自己的贪婪。”现在的日本年轻人,宁肯把钱砸在环球影城年卡上,也不愿被房贷捆住手脚。东京地价慢慢爬回巅峰期的七成,但再没人敢喊“永不下跌”——那些血淋淋的遗书,终究比任何经济学模型都来得震撼。

  开云网站

  看着深圳湾的豪宅广告和鹤岗的白菜价房子,不知怎的想起大阪那位跳楼的建筑公司老板。历史总爱玩“换汤不换药”的把戏,就是不知道这回汤里的“药材”,是会更补还是更毒?当全世界都在房地产的钢丝上跳舞时,日本这场持续三十年的“清醒剂”,到底能不能让后来者停下危险的舞步?或许答案就藏在东京街头那些改建民宿的老房子里——它们沉默地诉说:与其相信钢筋水泥的童话,不如把人生过成踏实的散文。

TOP